

医疗废物领域是否值得关注,前景如何,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对此,曾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环境保护部“中国医疗废物可持续环境管理项目”国际协调专家(2006-2018)的蒋峰表示乐观:“如果政策进一步明确,保守估计,未来医疗废物设备制造、运营以及带动的相关产业,还有数十亿元的增长空间。”
移动式应急装置成为网红,值得成为中小企业下一个逐利点吗?
从50吨/天提高到263。8吨/天,武汉市的医废处置能力是疫情期前的5倍,湖北省的处置能力也从疫情前的180吨/天提高到665。6吨/天。这期间,除了部分新建项目,各地驰援的应急处置装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否意味着今后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的装备以及运营市场将会迎来井喷式增长?
对此,中关村绿创环境治理联盟战略委主任曲睿晶表示中小企业在转型时还需要慎重。“这个问题讨论很多,也有一些企业咨询。从环境应急管理的需要来说,至少我个人不赞成各地新上太多专业医废应急处置装置。”
曲睿晶解释,中小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三方面问题,风险较大。首先专业医废应急处置装置在平时没有大规模应用场景,装置单纯用于应急存在浪费问题;第二,相比其他废物,医疗废物具有高传染性特点,对安全处置的要求更高;第三,即便是移动式撬装专业医废应急处置装置也有安全性差、能耗高、排放不易控制等劣势,这势必对企业的技术水平要求更高,投入的研发成本也更高。
对于下一步医疗废物应急体系的建立,曲睿晶提出了新建或改扩建“高、中、低”配置的综合焚烧处置设施概念:就高,可以处理医疗废物,就中可以处理危险废物,就低可以处理一般固体废物。
事实上,这种做法也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分布式处理设施优点很多,医院可以自己处理医废吗?
曲睿晶认为移动式应急处置装备不应该大量囤积,并希望企业慎重转型的主要原因是可能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但他同时表示,如果移动式装置对部分特殊地区平时医疗处置能力是一个有利的补充,同样具有因地制宜的推广价值。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环境工程部主任孙宁建议,在坚持以地级市为单位建设集中式处理设施的基础上,应该结合现实需求合理开展一批就地就近小型处置设施的建设,作为集中设施的合理补充。
这个问题,在近日十部委印发的《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中也有提及。在强调加强集中处置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工作方案》鼓励发展医疗废物移动处置设施和预处理设施,为偏远基层提供就地处置服务。
“偏远山区鼓励就地处置,那么其他地区是否也可以就地处置,以及技术规范相关政策还需要明确。”蒋峰说。
对于分布式处置设施,蒋峰认为直接由医院自建设施或委托第三方运营,可以解决在集中处置中暴露的一些问题。
医疗废物处置市场要火,移动式橇装设备是关键!